渝商联智库|房企遭遇退市潮,涉险房企何以自救? 环球新要闻

2023-05-30 14:53:39 来源:渝商联

上期,渝商联智库关注蓝光股价跌近退市边缘后,在全网引起热议。业界人士也纷纷来电,表达对当下众多房企利润巨亏、股价锐跌,其中不乏头部房企的忧思。

那么,当下的退市潮是如何形成的,房企应如何面对?渝商联智库采访了有关专家。


(资料图)

截止目前,2023年各行业提前退市的公司已多达23家,还有多家公司由于财务指标未达标,触发退市审核,正在等待被裁决的悲催过程。

截止2022年末,境内上市公司5019家,房产公司仅剩112家。今年退市风潮中,房产上市公司或将占大头,在2021年恒大事件全面爆雷以来,市场出现“坍塌”风险,尽管国家政策从“密集调控”到“密集救市”,仍然收效甚微。

今年注册制实施之后,很多人对于A股更加绝望。

因为越来越多的企业上市,市场资金有限,而企业之间的拥挤度加大,势必会导致一部分的企业没有任何资金关照,也就是所谓的仙股,港股那边就有很多这种上市公司,一天下来成交量可能就几万或者十几万。

不过呢,A股今年注册制落地之后,第二批退市的上市企业准备要来了。这个退市的规则称之为“一元退市”:一个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就要停牌,并且锁定面值退市。

由此,房地产上市公司的退市潮来了。T嘉凯、ST美置、ST泰和三家房地产企业,因为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基本上锁定退市了。

针对69家样本房企统计发现:2022年整体业绩上,有34家房企净利润亏损,有10家房企净亏损情况同比扩大,其中有13家房企的2022年净利润亏损超百亿元,超百亿亏损的均为涉险房企。另外连续两年净利润亏损的企业有9家。

当前被“戴帽”的A股房企多达12家,去年归母净利润均为亏损状态,其中高达70%的企业是股价未超过1元/股的仙股。H股方面,有11家企业还处于停牌状态,最高停牌时间已超过一年。港股停牌企业,按照港交所相关规定,如果停牌18个月仍不能复盘,将面临摘牌风险。

事实上,从上市公司核准制、试点注册制,再到今年全面推行注册制,监管审核主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更为透明,入市和退市审核加快,遂形成了股份制公司的上市热潮。与此同时,被戴星帽亏损的上市公司也加快了程序化退市,一进一退,形成上市公司“大洗牌”局面。

截止2022年末,注册制下上市公司合计达1075家,IPO融资1.2万亿元,均占到试点注册制以来全市场一半以上。一大批过去在核准制发行条件下,无缘境内上市的企业,重新开启了资本市场新征程。

“发行上市不再神秘,全过程各环节更加规范、透明、高效,上市预期更加明确。”这是正在申报上市的某公司总裁的直接感受。

A股房企的退市风险,主要是触及上市公司“退市及风险警示”条款,特别是“财务类强制退市”警示、“其他风险警示”警示条例。

触发财务类强制退市警示来自两点:1、无法确详的审计报告。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者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2、2022年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值。

其他风险警示有四个层面:1、公司最近三个会计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净利润均为负值,且最近一年审计报告显示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2、公司违反规定程序对外提供担保且情形严重;3、公司最近一年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者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或者鉴证报告;4、公司存在资金占用情形。

而港股方面,债务重组和清理的不确定性是停牌的主要原因。今年二季度开始,佳源国际、力高集团、大唐地产、大发地产等11家房企纷纷停牌。据知情人透露, 用时间换空间是大多数困难房企的惯用战术,审计报告无法出具时,他们往往给出其他理由,如人手不足、忙于处理债务,或与核数师产生分歧等。

来自海通证券的行业分析师李总认为,上市公司摘帽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行业回暖,盈利扭亏为盈,二是资产进行重组,借助优势力量盘活资产。

他认为,多家陷入退市边缘的房企摘帽难度很大,源于注册制颁布后,借壳上市的情况越来越少,因为上市审核期短,更多的企业更愿意采取自行上市的办法。同时 ,房地产目前被公认为高危行业,接盘资源缺乏,自救依旧是目前的主要手段。

并非所有戴帽房企不能救活,但是要具备三种情形: 一是资可抵债,二是资产质量要好,三是品牌形象未完全遭遇市场抵制。

为此,大多数不甘沦落的上市房企,开始了五花八门的自救手段。有些房企采取了员工与高管增持股份来提振股价,挣脱退市漩涡。例如金科股份、ST美置、泛海控股。

这几天,除了金科管理层增持股票提振信心的消息,泛海控股、美好置业,也分别于5月5日和5月10日发布了高管或者股东及一致行动人,未来三个月的股票增持计划,计划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的方式增持公司股份,以挽救公司股价。

曾担任多家TOP房企高管的陈总认为,涉险房企很少在涉险后,能成功引入战投形成重大重组,除非在行情上行期间的前置引入,例如绿城引入中交。 主要的原因是交易双方对资产估值很难达成一致,很多涉险房企认为,贱卖资产还不如摆烂,因此大部分涉险房企只能采取自救的办法。

总的看来,市场信用修复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时间。与其同时,上市房企分化极其明显,有人直上青云,有人坠入地狱。从万科150亿元的大额定增,到批量房企苦苦挣扎,留给市场思考的地方足够多。

— 完 —

标签:

最近更新

MORE